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崛起”,被浮夸但又真实存在

王文 人大重阳 2020-09-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5500,读完共需7分钟

编者按:近期中印边境摩擦,让印度重新回到中国民众的视野焦点内。印度实力到底如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数次在印度实地调研,曾于2016年6月20日在《环球时报》、观察者网刊发长文《“印度崛起”,被浮夸但又真实存在》。四周年后,本文仍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印度崛起”已成了西方学界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印度GDP增速超过中国,欧美国家与印度本国不少媒体更是对“印度崛起”欢呼雀跃,诸如“印度超中国,成全球增长火车头”、“印度是全球经济低迷中的曙光”等极富标题效应的观点常见诸于西方报端。这些醒目却不确切的观点也在中国国内传播,误导了国人对印度崛起的了解,对老百姓国民自信心也多少造成了影响。笔者近期受邀赴印度参加国际会议,与数十位印度人士攀谈,抽空还到孟买市街头巷尾调研后,觉得有必要阐述一些为国人所不知的印度真实发展情况。

文章删减版刊于2016年6月20日《环球时报》

在孟买贫民窟里引发的思考

  一出孟买海关,就会对孟买国际机场一年多前刚落成的巨大航站楼感到震惊,孔洞设计、流线外观、4000万旅客的年吞吐容量,印象中与两年前投入使用、被称为“国际空间最佳设计机场”深圳机场3号航站楼有几分相似,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词就是“印度崛起”。

  然而,出了机场,凹凸不平的高速路两旁就是破烂不堪的平房、垃圾遍地的街景。印度著名智库Gateway House地缘经济研究部主任阿克谢·马瑟曾对笔者说:“印度GDP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毫无意义。看看几百万人还住在贫民窟里。在贫富如此悬殊面前,GDP增长的7%、8%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学者必须对印度崛起保持独立的思考。”

笔者在孟买街头实拍

  的确,在孟买最富的马拉巴·希尔区,笔者看到高耸大厦、西装笔挺的人群、富丽堂皇的酒店与餐厅,堪比香港中环,但几公里外,就是臭气熏天、破烂拥挤、条件恶劣、星罗棋布的贫民窟。在孟买最大、也是亚洲最大、住着数以百万计的贫民窟达哈维,笔者与几位还能说英文的印度穷人攀谈,得到的答案真实折射了印度发展的窘境与悖论:

“到孟买来找工作,赚了钱回乡下建房子”;“这块小土地我们占了两年,现在就是我们私有财产了”;“政府不敢拆,否则,要么给我们孟买的地价钱,要么就围攻他们”;“官员需要我们选票,会给我们一些钱”;“没有固定工作,谁需要时,就做一些工作”;“高种姓人做他们的事,我们做我们的”;“你是来贫民窟旅游的吧,与我合影要给我点钱啊!”……

  近2亿人生活的贫民窟,已是印度发展的伤疤。然而,财产私有制、过早的政治民主化、虽废除以久却在实际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的种姓制度等三大因素,使印度几乎没有任何使“伤疤”愈合的可能性。接踵而来的,还有贫民窟里的犯罪、卖淫、吸毒、污染、腐败、文盲人口以及相伴随的无政府状态。

  据报道,印度警察与市民比仅为0.13%,远低于全球平均值。在印度,平均每小时会发生4起强奸事件;2014年全球清廉指数将印度排在第85位,与非洲布基纳法索等落后国家同一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数据,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年文盲人数达2.87亿,占全球的37%;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过去十年中空气污染水平不断恶化的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座城市中,有13座在印度。

  在孟买的公开论坛上,笔者讲道,20多年前,中国许多城市都有像印度窟民窟似的棚户区,但现在中国棚户区基本都已改造完毕。30多年来,中国解决了6亿人的贫穷,人均收入增加了100倍。在这方面,印度不妨像中国学习减贫的经验。此时,在场近300位印度各界人士几乎都屏住呼吸地听,有人还情不自禁报以掌声。有印度学者在场外还向笔者私下讨教中国经济开发区的经验与相关情况。

印度的崛起思考中没有中国经验的知识板块

  印度学者对中国思想的陌生度,出乎笔者的预料。6月13、14日,在孟买先后举行了20国智库峰会(T20)和印度门论坛(The Gateway of India Dialogue),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数百位智库与经济政策层精英。

T20会议是今年中国G20峰会的预热与国际沟通会议,其中一个敏感却又重要的问题时,2017年德国主办被视为“全球经济治理首要论坛”的G20领导人峰会后,该有哪个大国来继续承办?国际上的呼声很高的是阿根廷,因为G20峰会从未在南美洲举办过,但印度也很有兴趣,希望申办2018年或2019年G20峰会。

  此时,当笔者以个人名义表示明确支持时,许多印度学者相当兴奋,纷纷表示加强与中国沟通的重要性。一位印度全球经济治理的著名学者透露:印度从未办过全球级大会,不像中国近年来先后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今年在杭州的G20峰会像是中国正式成为全球大国的“加冕礼”。印度人长期以来都盯着西方,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很是崇拜,现在,印度人开始羡慕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崛起的话语权了。

  在印度门论坛上,印度外交部常务副部长辛格上将的主题演讲中,多次讲到“向东看”的重要性,强调要与邻居“互惠互利”。为此,主办方在论坛举办前三天专门写信,询问笔者是否愿意主旨发言。对方透露,在孟买主办类似大型论坛,以前很少邀请中国学者,日本嘉宾倒是不少,因为日本做了大量对印公共外交工作。但现在印度觉得非常有必要听听中国人的声音。

  果然,笔者作为论坛公开发言的唯一一位中国学者,与同场小组对话的另两位日本人对话:日本产经省通商政策司司长高木诚司、总部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却由日本人主导的国际机构“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中心”总裁西村英俊。西村是位60多岁的老先生,曾在日本担任贸易高官多年,看似彬彬有礼,实则内心高傲,在台下沟通时就大谈日本如何传授印度发展的经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多么完美云云。

  尽管笔者事先就和他打招呼,会公共表达不同意的看法,还称呼他是自己老师辈的人物,但他万万没想到,比他小几十岁的中国学者会在公开场合如此“呛”他。笔者首先幽默地说,今天印度人主持两位日本人与一位中国人的对话,印度看上去是想调节中日分歧,令全场开怀大笑;然后说“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力陈目前日本未能调节好民族心理,无法适应中国、印度崛起带来亚洲经济格局的变化,接着谈到TPP的封闭性,排斥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对发展中国家无益,破坏了以WTO为基础的二战后国际贸易秩序。相比于日本的贡献,中国过去十年年均贡献了全球经济30%增量,是市场开放、贸易自由、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是全球和平的维护者,全球长期以来低估了中国的贡献。

  几轮讨论下来,西村有点招架不住了,开始抢话筒,并以近乎吼叫的方式,捋上裤角,前俯后仰地大喊在日本领导下东盟合作模式多么具有国际可复制性,且发言屡屡超时。在场两三百位听众相当惊讶,都为这位年长日本学者的“失态”啧啧而语。

  近一个半小时的对话结束后,许多印度学者围过来要笔者名片。孟买法学院教授达斯万尼明确说,从未听过如此新颖的中国学者观点,过去印度对贸易与国际体系的看法受到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影响太深。印度国家金融与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拉辛·罗伊立刻拽住笔者,“咱们搞一场中印智库对话,找一批有思想的两国学者,好好地谈上两天。”常驻孟买多年的一位外交官说:“这样的中国声音应该更多一些。今天虽有两位日本人,但他们完败,又丢人又丢分。”

  类似的场景让笔者想到印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在其代表作《幽暗国度》中的描写,“印度人不愿正视自己国家面临的困境……只好退缩到西方的幻想中。”事实上,在印度的国家崛起思考中,并没有来自中国的知识模块,一旦被触碰,印度人在内心深处的震惊将是巨大的。

以中国为坐标的印度崛起

  在孟买调研期间,国内知名学者曹锦清教授一篇近期调研印度的长文《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在微信上广为传播,核心观点是中国六十年的发展经验正在变成印度观照现实的尺度。笔者同样也有类似的感受。

  虽然印度近两年来GDP增长率连续超过了中国,但印度距中国的差距还是明显的。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曾刊文谈道: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供应短缺,港口阻塞,铁路运力不足,公路状况更糟,甚至仍需遥望中国一百年。

“一百年可能有些夸张”,来过中国多次的德国生态研究院院长克莱默说,“但中国在各方面的确领先印度许多年,中国的执行力、中央地方的一致性是印度所无法比拟的。”非洲发展银行执行副总裁卡皮尔·卡普则向笔者透露:“相比于中国崛起,现在对印度崛起的国际看法可能有一些乐观了。”

  据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报告《21世纪的龙象之争: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展望》,印度GDP总量是中国的1/5;通胀率连年都稳定在中国的3-10倍之间;汽车产量是中国的1/6;公路网密度是中国的1/3.5;航空客运量是中国1/5;金融业体量约是中国的1/7;印度已探明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储量都只有中国的1/3-1/4之间,外汇储量约是中国的1/10,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约是中国1/4;人均工资约不到中国的一半。这家银行业智库的结论是,中国在各方面领先印度1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印度难以超越中国。

  美国知名经济学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针对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情况说:“印度的表现,只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印度的经济增长表现的确抢眼,新任总理莫迪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让人眼前一亮。在软件业、电影文化产业、金融业、IT创新相比于中国,丝毫不逊色,个别领域甚至比中国更强。

  在与印度民众对话时,也很容易感受到对方近年来快速升腾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信心。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很想去中国。中国比印度富,但印度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另一位贫民窟里的印度教徒说,莫迪总理让我们看到的希望,我们也有梦想,就像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那样。

  的确,在中国为坐标,不得不承认,这个人口很快要超过中国、国土面积排在全球第七的大国,经济发展潜力相当大。看着孟买贫民窟里,许多男子们面带笑容地在干活,女子们无论多穷都穿着鲜艳,很容易感受到印度人的乐观与未来的希望。中印同为两大文明古国,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两国关系升温很快,中国人理应为印度快速发展而感到欣慰。

全文刊于2016年6月20日观察者网

中国应客观、自信地看待印度崛起

2000年前后,美国诸多智库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频繁讲述中国、印度崛起的故事。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用俄罗斯、中国、巴西和印度的英文首字母,提出了“金砖四国”的概念,特指新兴市场的投资对象。2002年,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科汉(Stephen Cohen)出版“印度崛起论”的代表专著《印度:崛起大国》;2009年,美国学者米拉·坎达出版《印度星球》一书,认为印度影响力渗入到整个星球。2016年5月,在《这个勇敢的新世界:印度、中国与美国》一书中,美国国务院前高官、由前国务卿赖斯、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和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合资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安雅·曼努埃尔明确承认,美国在“疏华挺印”。

笔者在孟买街头实拍

  很明显,美国是“鼓吹”印度崛起最强劲的国家,背后的目的并不单纯。科汉在书中兴奋地说,因为美国不断推捧印度,“印度基本已放弃了美国是战略威胁、应与其他国家一道联手抑制这个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观点。”坎达则透露,推捧印度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将会“唤回美国的基本道德感召力”,因为“从长远看,美国不可能单凭经济或军事实力战胜中国……但美国可以说服中国,用国际事务上的道德权威力量,让中国回归到一个民主国家。”为此,2016年5月1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两个太阳正在东方升起》的文章称,美国需要找到方法,应对这场中印激化的竞赛。

  很明显,“印度崛起论”在美国智库的思考逻辑中变得功用化。而这些年,海外一些对中国崛起不太看好,或对中国政治体制不太认可的学者,常以印度崛起对照中国崛起,多多少少有炮制中印竞争,挑拔中印矛盾之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些论调试图借印度崛起,否定中国不走西方式民主道路而能实现国家崛起的基本事实,诱使中国学习印度经验,而不是相反。

  在这方面,中国舆论要清醒认识到,捧举印度崛起背后,带有对中国崛起焦虑、矮化中国崛起的潜台词,更希望借此来彰显西方的话语牵引力与主导力。

  尽管伴随着诸多问题的滋生,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成为全球强国,印度未来定会持续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社会需要祝福邻邦,还应更了解它。2015年中印旅游人员双向往来仅90万,约是中美往来的1/6。中国人应充分认识到,印度崛起对中国利大于弊,印度平均年龄比中国小10岁左右,国内基础设施、消费市场都庞大,将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大的市场。推动印度崛起,同样也会让中国崛起变得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应更自信。从国家崛起改变民众命运、文明提升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意义远超过印度崛起。前者是发展范式的革命,是哲学层面的知识革命;而后者迄今为至仍是重复西方范式,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家发展新试验!

  中国崛起如果真能在不发动战争、不建立不平等贸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前提下实现,那么必将是21世纪人类自我重生之路上的史歌,是对西方大国崛起历史基础上的真正“500年从未有之大变局”。印度崛起如果能够在西方走过的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治理社会化的范式之上,全面提升与改善民众的命运,那也将是一次伟大的发展革新。毕竟,中、印目前这场十亿人口级吨量的崛起进程,是西方过去所从未有过的。

推荐阅读

世界抗疫,从“遭遇战”进入“持久战”

“美国世纪”将终结!试着把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四大特征代入比较(附视频)

汇集专业、系统、实用的“一带一路”百科全书发布,透露出的信息量巨大!(附视频)

外媒访谈:北京的疫情不会比五个月前武汉的疫情更严重(附视频)




人大重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人大重阳公众号

微信号 : 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 扫码关注我们

喜欢本文,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